环境安全研究中心主要针对建筑设施安全保障能力系统性缺失的问题,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宗旨,工程防护技术为基础,采用虚拟建造、仿真模拟、场景验证等途径,研究建筑在次生核灾害、化学灾害、烈性传染疫情发生时的安全保障技术,为国家、民众应对此类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
主要研究方向:
(1)工程防护技术,包括地下防护工程气密技术、差压防护技术、滤毒通风技术研究等;
(2)工程维护管理技术,包括防护工程内部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技术、检测检验技术、关键设备的可靠性鉴定等;
(3)机动平台和可移动掩蔽部的滤毒通风技术和可再生防护技术,包括多种车辆以及坦克的核生化防护、潜艇舱室大气污染长效净化、密闭空间生命支持技术等;
(4)核生化威胁与风险评估,包括核设施周边区域威胁评估、基于3D仿真和场景验证的建筑物生物攻击威胁及生物防御能力评估、生物气溶胶扩散规律研究;
(5)建筑物安全保障能力评估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包括多场景复杂条件下建筑生化防护能力研究、病毒/病菌防护-消除技术、大风量生物气溶胶净化与消杀设备、建筑内部生物气溶胶的传播风险预测及应急处理等。
代表性成果(近五年获奖、成果、论文、专利、著作):
1. 团队成立以来ACS Catalysis、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pplied Surface Science、Surfaces and Interface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科院一区TOP 2篇,二区4篇。
2. 团队成立以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
序号 | 名称 | 时间 | 状态 |
1 | 一种碳海绵负载型纳米阵列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2023.8.7 | 公开 |
2 | 一种杂多酸改性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2023.8.2 | 公开 |
3 | 颗粒附着型纳米线簇整体式低温 SCR 脱硝催化剂制备方法 | 2023.11.8 | 公开 |
4 | 一种人防工程到方舱医院的改造方法 | 2023.11.24 | 公开 |
5 | 一种滤毒通风隔离系统 | 2024.6.28 | 公开 |
6 | 一种通风滤毒器 | 2024.6.28 | 公开 |
7 | 一种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 | 2024.8.5 | 公开 |
8 | 一种固定床反应器 | 2024.8.5 | 公开 |
9 | 一种浸渍涂覆设备 | 2024.8.15 | 公开 |
3. 出版专著1部,参编行业标准1个。
PI介绍
张忠良
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1989.9-1993.7 吉林大学,学士
1993.9-1996.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
1996.9-2001.6 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博士
2001.7-2005.1 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05.2-2018.10 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2018.11-2022.6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二所,首席科学家
2022.7至今 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工程防护技术,包括地下防护工程气密技术、差压防护技术、滤毒通风技术研究等;工程维护管理技术,包括防护工程内部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技术、检测检验技术、关键设备的可靠性鉴定等;机动平台和可移动掩蔽部的滤毒通风技术和可再生防护技术,包括多种车辆以及坦克的核生化防护、潜艇舱室大气污染长效净化、密闭空间生命支持技术等;核生化威胁与风险评估,包括核设施周边区域威胁评估、基于3D仿真和场景验证的建筑物生物攻击威胁及生物防御能力评估、生物气溶胶扩散规律研究;建筑物安全保障能力评估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包括多场景复杂条件下建筑生化防护能力研究、病毒/病菌防护-消除技术、大风量生物气溶胶净化与消杀设备、建筑内部生物气溶胶的传播风险预测及应急处理等。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总装备部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国防发明专利授权二十余件。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
中心骨干介绍
赵东
博士,研究员
赵东,南开大学学士和硕士,郑州大学博士,曾从事无机材料、分析测试、有机中间体合成、高分子材料、环境污染净化技术、功能纤维研究开发等科研工作,已授权发明专利15件,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入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
高美琪
博士,副研究员
2024年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年度先进工作者
2024年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年度考核优秀
高美琪,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多孔材料设计开发、生化污染物气敏检测。研究内容基于全球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形势,聚焦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分子传质动力学和量子理论模拟,指导并实现多孔纳米材料结构的设计调控及表界面的功能化修饰,致力于生化污染物/呼吸道疾病呼气标志物高分辨、高灵敏(ppb级)快速响应和恢复的新型气敏材料设计开发,助力高性能电子鼻纳米阵列传感器创制。目前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项、院级科研项目3项。
胡静远
博士,助理研究员
胡静远,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长期从事金属有机试剂促进的白磷转化化学研究,曾在J. Am. Chem. Soc.、Sci China Chem.、Green Synth. & Catal.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目前主持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院级科研项目3项。
王成志
博士,助理研究员
王成志,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固定源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新型环境功能催化材料的研发及工程应用。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4项。在Sep. Purif. Technol.,Chem. Eng. J.,J. Colloid Interf. Sci.,J. Environ. Chem. Eng.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1篇,EI期刊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
徐晨
博士,助理研究员
徐晨,毕业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方向专注于建筑生物安全领域,旨在通过科学手段保障建筑环境人类健康与安全。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从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机制到生物污染物的监测与控制技术,再到生物安全规划的整合策略。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建筑类型(如医院、学校、办公楼及住宅)中生物安全风险的特性,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如高通量测序技术,来识别和量化生物污染物,如致病菌、过敏原及生物毒素的存在水平。目前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院级科研项目2项。
候秋梅
博士,助理研究员
候秋梅,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为多相催化和环境工程,研究内容主要是生物质的转化提质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多相催化剂的开发和催化性能研究等。目前承担河南省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项目1项。发表SCI期刊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邢兴
博士,助理研究员
邢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分离膜的开发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气体分离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参与河南省科技攻关,河南省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国家重大专项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